首先要做這個議題其實也是來自專案的過程的經驗。以前聽到客戶要我們埋GA並提供給我們一段追蹤碼,就也搞不清楚再幹嘛的把它放在程式中,就交給客戶。
直到某次遇到了一個非常重視網站分析的專案,雖然是以前端工程師的角度,也許別人決定好要埋什麼、用什麼工具只要負責開發就好了(我過去其實就有點這樣XD)
不過,在職場越久越覺得理解背後的原因和差別,在未來做專案的時候,可以給予更多不同的觀點和意見,這才能提升自己的價值,不然也就是一個負責開發的碼農了吧 (個人想法不見得一定是這樣哈哈)
接下來就跟大家分享一下小小前端工程師在網站分析工具的選擇到開發的心路歷程~
首先,為什麼要做網站分析?做事情,如果要思考一定會想知道做這件事情的目的。那根據不同的網站一定有不同的原因,我這邊根據網站目的,簡單把網站做個分類:
內容為重的網站,EX. Medium、數位時代,等等這種大量文字內容可供使用者閱讀的網站。
使用者透過這個網站,他其實是要透過裡面的功能,產出某個東西或完成某個任務。EX:tinyPNG這種上傳很多圖之後要獲得所有壓縮圖檔的網站;或是像馬拉松報名活動網站,主要希望使用者來這裡就是完成馬拉松的報名。
透過網站,可以選擇商品、加至購物車,購買商品或服務。Ex.Pchome、momo。
通常網站的目的可能有多種,最常見的可能是官網類型的網站。比如銀行官網:可能同時希望可以把一些重要資訊提供給使用者,降低需要人工客服的比例;也希望使用者可以來這裡完成線上辦卡,增加信用辦卡率。那這樣可能就會是內容型+任務型網站。總之一個網站不一定只有一個目的,他也有可能有多個目的組合而成,這種類型,稱為複合型網站。
不同網站有不同的目的,著重的點就會不一樣,連帶著想分析的東西也會不同。比如:任務型的網站,最重要的就是完成任務;電子商務型的網站重要的就是提升成功下單的比例分析;內容行的網站有可能了解使用者閱讀的習慣和興趣等等。
今天我們以工具型/任務型的網站。以一個工具型的網站而言,我們想了解使用者使用平台的狀況,是否能順利完成任務,若有問題也能協助解決問題並且提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
這樣講也許太空泛,我覺得可以再把這樣個概念分成幾個面向去歸類
面向 | 描述 |
---|---|
任務完成 | 使用者能透過平台順利完成任務嗎? EX.透過網站壓縮圖檔並順利下載 |
資訊架構設計 | 在我們預想的資訊架構和設計中,使用者能順利找到所需資訊嗎? |
介面行為驗證 | 1.使用者會在哪裡卡住重覆嘗試,甚至是直接放棄? 2.特定功能的使用比例是高還是低? |
潛在行為觀察 | 目前的設計方式,是否符合預期的使用者行為呢? |
透過這些面向,可以想想你的網站想要知道什麼,先知道想要分析什麼,再來才是了解我們要選擇怎樣的工具。這才是一個正確的選擇使用者分析工具的流程喔!